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,往往因身体有病或微小的生活事件而诱发。他们有的正当壮年是社会和家庭的支柱,有的本该安享夕阳,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、正确的治疗,病情加重甚至自杀。究其原因,往往是由于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存在误区所致。用科学知识打破误区,正确对待中老年抑郁症,非常必要。
误区1 只是情绪问题,不是疾病
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,患病率很高。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,但情绪不好到了一定程度,持续到一定时间,就可能是抑郁症,就不应该认为是通常的情绪不好,而应该以抑郁症来对待。
误区2 老伴去世,悲伤过度,不是得了抑郁症

亲人去世后,亲属一定非常痛苦,情绪行为也一定与平常不同,医学上称作居丧反应。居丧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,亲属经常向周围人诉说悲伤的心情,会有轻微的负罪感,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死者,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。但在2个月内严重症状会消失,居丧者会试图重返工作和社会活动,如尽量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或去工作。居丧者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,摆脱悲痛情绪,1年内情绪逐渐平稳。而患异域镇过得居丧者会出现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,与居丧反应有多方面不同,抑郁症患者会有强烈的负罪感,认为自己有罪,会有强烈的无价值感,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,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,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,这些严重的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,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与社会活动,这种异常的情绪可持续1年以上。因此,切不可把抑郁症当成正常的居丧反应。
误区3 退休后抑郁,是不适应
遇到不如意的生活事件,医学上称作不良生活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,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抑郁、焦虑的情绪。性格开朗、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,接受现实,正确面对以后生活;性格不开朗、心理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、焦虑情绪。
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得了抑郁症,是根据前面所述的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,不管有无重大刺激,不管是什么性格类型,只要严重到一定程度,满足标准,就诊断为抑郁症,就应该进行抗抑郁治疗。当然,抑郁症与性格、与生活事件有密切联系,性格不开朗,不乐观的人,在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后,更容易得抑郁症。
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病前常有家庭矛盾、经济纠纷、身患重病等诱发因素,特别是在离、退休后,由于离开工作岗位,社会活动圈子缩小,更容易产生孤独、无助、自卑等不良心理,很容易患抑郁症。
误区4 只是身体不好,没有精神问题
有些中老年抑郁症患者,往往主诉最多的是躯体的各种不适,到多家大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,但又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因。其实,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体验。遇到这种排除躯体疾病后的患者,经过专科医生的仔细询问,能发现患者内心存在着无愉快感、无兴趣、精力缺乏等抑郁体验,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作隐匿性抑郁。经过抗抑郁治疗后,躯体不适将缓解。
误区5 也就说说,不会真的自杀
抑郁症患者长期心情低落、愉快感丧失、觉得自己没用了、没有希望了、生不如死,经常出现自杀观念、自杀企图,甚至有自杀行为。与青壮年患者相比,老年抑郁症患者一旦下决心自杀,意志更加坚定,行为更加隐蔽,自杀的发生率更高。因此,抑郁症患者只要有自杀观念,就必须严加护理,千万不可忽视。
2015-11-26 09:03:53中老年人抑郁症的五大误区